大明王朝一共有16位皇上,要是说起玩权谋手段,那嘉靖皇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。
这个人二十多年都没去上朝,但朝廷的事儿还是照样进行,一点没耽误。
不过,咱们的大领袖毛主席对嘉靖皇帝可没啥好评,他在1964年5月的时候就这么说过嘉靖:“整天瞎忙活炼丹修仙,又老又糊涂,坐了四十多年的江山,愣是啥正经事也没干。”
我觉得吧,那些厉害的人说的话都挺在理的。你瞧,咱们要是去瞅瞅明朝的历史书,好好读读,就能瞧出嘉靖皇上那儿有四个大问题,这些问题对国家、对老百姓、对社会发展影响可大了去了。
【1、前期励精图治,后来炼丹修道,不理朝政】
展开剩余89%嘉靖帝,他叫朱厚熜,是明朝那个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兄弟。
原本呢,这个皇帝的位置跟他没啥关系,他们一家子作为兴献王的亲戚,在湖北钟祥那边过着挺滋润的小生活。
明武宗一走,朱厚熜的日子就再也不平静了。为啥呢?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没留下儿子,连亲兄弟都没有。这样一来,只能从堂兄弟里挑个人来继承皇位了。
在所有的兄弟们里头,要是比年纪、比学问、比举手投足的气质,那已经当上兴献王的朱厚熜,肯定是最拔尖儿的一个。
结果就是这么一来二去的,朱厚熜在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,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。
那时候,他才刚满14周岁,按照虚岁来算也就15岁。
古代的15岁,可千万别小瞧,他们成熟得早,不光是已经到了可以成家的岁数,就连思想上也比现在的同龄孩子要老练许多。
刚当上皇帝那会儿,年轻的朱厚熜可不含糊,立马动手整治了武宗时候留下的一堆烂摊子。他给老百姓减了税,让大家日子好过点,还天天喊着要过紧日子,节俭为主。他一门心思要帮农民兄弟减轻肩头的重担......
一连串的新办法,让整个朝廷的面貌大变样,文武大臣们都觉得这个王朝还是充满了盼头。
刚当上皇帝那会儿,年轻的嘉靖帝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儿就是“大礼仪风波”。他脾气倔得很,愣是不听杨廷和那一帮人的阻拦,非要给自己的老爹加个“兴献帝”的封号,就算老爹已经过世了也不在乎。
这事儿给大臣们都敲了个警钟:我可是皇上,我也有我的原则,谁也别想着触碰我的底线,惹毛了我!
另外,朱厚熜对宦官也进行了打压,不让像前朝刘瑾那样有权势的宦官在这个时期冒出来。
另外,他给那些各地的王爷们定了一些规矩,还搞了个《藩王管理规矩》来让大家遵守。
无论从哪个方面瞧,这都像是个未来会成为一代贤明君主的苗子益通网,让人感觉就像是朱棣又活了过来似的。
在这个世界上,最让人担心的就是,好事总是难以长久保持下去。
嘉靖这家伙,表面看起来挺有能耐的,但最后还是没跳出历史的老路子。
瞧着他那边一切都安顿好了,他便开始捣鼓起自己的小兴趣:琢磨起修道、炼制药丸的事儿来了!
说到道教,嘉靖的湖北老家那边很多人都挺信这个。他爸妈都是道教的信徒,周围的亲戚朋友们也都信道教,自然而然的,嘉靖自己也信了。
嘉靖皇上心里头想着,要是大臣们都能跟着他信道教那该多好啊。谁要是不乐意,那可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。这就像硬要逼牛喝水一样,不情愿也得干。
在嘉靖皇上那会儿,能写那种道教里给天上神仙看的符文,就是写在青藤纸上的那种青词,可是个很吃香的本事。
严嵩在这方面很有一套,而他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因此,严嵩很长时间里都深得嘉靖皇帝的喜爱,他一人掌控着朝廷大权,到处搞小动作,手下有一大堆支持他的人,慢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利益圈子。
再说,道教的人都想活得更长,他们不光讲究修炼内心、调养身体,还经常靠炼丹来尝试达到这个目标。
所以,嘉靖皇上对炼制药丸这事儿真的是非常着迷。
嘉靖皇帝后二十多年,因为特别迷道教,基本上就没怎么上过朝。你说说,一个皇上要是这么当政,国家还能繁荣昌盛,那才叫奇怪呢!
到了嘉靖朝的中后期,情况就变成了这样:军队战斗力下降,没钱花。东边有倭寇老是来捣乱,北边又有鞑靼贵族打进来。整个朝廷,从上到下,烂透了,腐败得很。
这是说明嘉靖皇上有个挺大的缺点。
【2、奢侈无度,大兴土木,加重了民众负担】
皇上终究还是皇上,虽说朱厚熜有过节俭的时候,但等一切都安顿下来后,身为皇帝的他就坐不住了,琢磨着要大张旗鼓地修建宫殿,还想把道观建得漂漂亮亮的。
这样一来,皇宫里花的银子大幅上涨,国家的钱袋子不够用了,负担变得越来越重,根本扛不住。
那就得省着点儿花钱。
说到嘉靖那会儿,有些钱是真的省不下来,像是炼丹得花钱,祭祀也得花钱,还有建宫殿、道观这些益通网,都是一笔笔大开销,没法儿削减。
那就把军费给减少一些。
大幅减少军费开支,这绝对是个笨招。你想想,要是当兵的都没了打仗的心思,那国家可就危险了,随时可能站不稳脚跟。
嘉靖这人吧,不算是个完全没脑子的皇帝,他心里还是有数的。所以,当他决定要砍掉一部分军费后,就想着通过增加税收,来把各方面的窟窿给补上。
这样一来,老百姓的负担就变重了。
在任何时候,老百姓的期望其实挺简单的,只要能填饱肚子,有衣服蔽体,有个安稳的住处,他们通常是不会跟朝廷对着干的。
到了嘉靖朝快结束的时候,老百姓的生活明显不好过了,反抗行动到处都是,这让明朝当时的统治遇到了不小的麻烦。
说白了,别瞎折腾就不会自找麻烦。嘉靖那家伙虽然看起来权谋玩得挺溜,但实际上就是个没远见的人。跟他的老祖宗朱元璋、朱棣比起来,那差距可大了去了。
【3、玩弄权术,搞各种平衡,官员费心费力】
在嘉靖皇帝那会儿,最让人记住的就是,嘉靖特别擅长摆弄权谋,总是在官员们之间搞平衡,玩得挺溜。
他让手下的人自己折腾,互相争斗,而他呢,就坐在中间牢牢把控着大权,掌控着大臣们的未来发展方向。
所以,严嵩、夏言、徐阶这些人之间,就长期闹得不可开交,争斗不断。
嘉靖皇上爱听好话,谁要是顺着他说,他就高兴。反过来,那些不听话的,他就用严厉的手段对付。
在嘉靖那会儿啊,要是你能写一手好青词,那就能给自己加分;要是擅长拍马屁、说好话,也能捞到不少好处;要是懂得怎么在皇上面前表现自己,同样能沾光。可对于那些实实在在、正直又做事靠谱的人来说,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,少得可怜。
嘉靖皇帝那时候,朝臣们之间的派系斗争是越来越激烈了,这种做法给明朝后来出现的党派之争埋下了伏笔。
一个满脑子都是耍心眼、搞权谋的人,肯定会把真正重要的事情给忘了。
嘉靖年间,皇上该忙的事儿可不少,得好好管管老百姓的日子,确保边疆安稳,让军队多练练,还得推动商业发展。这些才是他真正得上心、得抓牢的大事。
真是挺遗憾的,嘉靖帝那会儿,明明有机会让大明王朝更加兴盛,可他偏偏没抓住。
【4、对海禁政策顽固坚持,阻碍了对外贸易和发展】
在嘉靖皇帝那会儿,他老是不管国家大事,而且啊,在商业管理上也搞砸了两件大事。
明朝那时候,手工业开始有慢慢崛起的苗头了。但嘉靖他们呢,对这一变化没怎么上心,结果就错过了让手工业飞快发展的好时机。
简单来说,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权谋手段,还一个劲儿地认为咱们中国就是个地道的农业国家,得把农业放在首位。
另外就是,死死坚持着不让出海的规定。
到了嘉靖那会儿,世界上好多地方都在搞大航海探险了,但嘉靖皇上还是死守着不让出海的规定。这么做,后果可真不小啊。
首先,海边的居民生活变得不容易了。其次,我们没有抓住和全球多交流的机会,因此丢掉了发展的好时机。
说实话,要是跟派郑和出海远航的那位老祖宗朱棣比起来,嘉靖皇帝这心胸可真是狭窄得没法比。
有时候啊,就怕那些当官的啥都不干,整天迷迷糊糊过日子。这样一来,国家和老百姓可就要跟着倒霉了。
在嘉靖皇上的那会儿,国内国外都不太平,虽说情况没万历皇上后来那会儿糟糕,更比不上崇祯年间那眼瞅着就要垮掉的架势。但话说回来,啥事儿都得有个先来后到,要是嘉靖皇上能一直兢兢业业地治国,给大明打个好底子,说不定大明还能多挺些年头呢。
在嘉靖皇帝那会儿,他心里主要琢磨的就两件事儿:一件是怎么能把丹炼得更好,修道修得更到位;另一件呢,就是得瞅瞅自己手中的权力还稳不稳当。
心里能装下多少事儿,就能闯出多大的天地,但嘉靖皇上吧,他被自己的眼界给框住了,也就只能到这儿了。
毛泽东特别喜欢研究明朝历史,他对明朝那些皇帝都有很到位的看法。在他眼里,明朝最棒的两位皇帝,肯定得数朱元璋和朱棣。不过,他对嘉靖皇帝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,甚至他还觉得,明武宗朱厚照都要比嘉靖皇帝朱厚熜强一些。
在读《明史·杨爵传》这本书时,毛主席除了说嘉靖皇帝迷上炼丹修仙,变得又老又糊涂外,还简单地评了四个字:很少人能初心不改。
这段话说的是嘉靖皇帝,不是杨爵。想当年嘉靖还年轻的时候,杨爵上了份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奏章,嘉靖那时候挺当回事的。可到了中晚期,杨爵再上书说这些民生问题,嘉靖皇帝就好像瞎了一样,理都不理了。
“开始都挺好,但坚持到底的却不多”,这是《诗经》里头讲的一句话,就是说做啥事儿都得从头到尾都认真,可惜啊,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开头挺带劲,后面就没劲了,跟虎头蛇尾似的,一开始和最后完全两样。
说到最后,咱们得说实话,嘉靖皇上那可是权谋高手,不过话说回来,他真不是个好皇上。
他不贪图美色,脾气也不算太坏,但问题就是,他不太关心国家的发展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,对边防安全和军队建设也不太上心。这样的人,咋能算是个好皇帝呢?
回过头瞅瞅益通网,大佬们对嘉靖皇上的点评那叫一个到位!
发布于:陕西省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